成语意思同“东奔西撞”。
成语出处《四游记·华光闹东岳庙》:“闻你不是好人,东走西撞,无事不为,今来我东岳庙则甚。”
成语意思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成语出处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成语意思同“胆战心惊”。
成语出处清·洪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成语意思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成语意思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有效措施。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1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成语意思见“对症下药”。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成语意思见“胆大心雄”。
成语出处《中国歌谣资料·当兵要当红军》:“十七十八正年青,当兵就要当红军,胆壮心雄志愿大,红军到处受欢迎。”
成语意思谓说话办事含糊敷衍。
成语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妙观]下第三局时,频频以目送情。小道人会意,仍旧东支西吾,让他过去。”
成语意思指四处出战征伐。
成语出处唐 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
成语意思打嘴:打嘴巴。指丢人现眼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只怕他那门上人也不肯去通报,没的去打嘴现世。”
成语意思同“东张西望”。
成语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见前面一个人摇摆将来,见张贡生带了一伙家人东张西觑,料他是个要嫖的勤儿没个帮的人,所以迟疑。”
成语意思谓胡乱说些没见识、不起好作用的话。
成语出处《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这一定有多嘴献浅的人,对那强人说我在大门前看他起身,与街坊妇人说话。”
成语意思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如:成语接龙等。
成语出处宋、元以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即一人说一条成语或诗文,下一个人以其尾字为首字,再接着说,说不出者为负,罚饮酒或其他。
成语意思谓从各方面节省。
成语出处郭沫若《塔·万引》:“他在这样踌蹰时,他的家计却一天一天地逼迫拢来了,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
成语意思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成语意思同“胆战心惊”。
成语出处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成语意思比喻顾虑多。
成语出处《古诗源》卷三:“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成语意思见“德高望重”。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献上良马,以备驱驰之用。”
成语意思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成语意思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