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先想设计去害别人,结果自己身受其害
成语出处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137回:“常言道,害人先害己,这话诚然不错,小子也是该死的。”
成语意思豁然:形容开阔;解:消散。像雾消散一样,心中的疑团一下子消失了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年凝滞,豁然雾解。”
成语意思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成语出处元·钟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空自胸藏锦绣,口唾珠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
成语意思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
成语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肝肺间流出。”
成语意思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成语出处《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成语意思显示出一种给人印象深刻的或夸大的形像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同“豁然大悟”。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成语意思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成语意思《太平御览》卷八七二引《符瑞图》:“日,二黄人守者,外国人方自来降也。”后遂以“黄人守日”比喻朝政清明,国力强盛。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八七二引《符瑞图》:“日,二黄人守者,外国人方自来降也。”
成语意思指日高三竿;天已大亮;时候不早了;也作“日上三竿”。
成语出处《南齐书 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
成语意思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
成语意思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绍宗:‘如何是西来意?’绍宗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成语意思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成语意思测:估计,猜度。灾祸的产生不可揣测
成语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6回:“倘若迟延,祸生不测,悔之晚矣。”
成语意思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4回:“相父今又如此受苦,使孤日夜惶悚不安!”
成语意思系:打结。比喻姻缘牵合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还不曾红丝暗系,先弄得白刃相加。”
成语意思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梦么?’”
成语意思浩然:盛大的样子;气:精神;气概。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成语意思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同“惠然肯来”。
成语出处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下》:“弥秋历冬,经迈二载,深拒以疾,无惠然之顾。”
成语意思见“浑然天成”。
成语出处茅盾《大题小解》:“美丽的形象,应有适当的字汇来构成,这原是不错的;但二者实应同时产生,浑然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