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憎恨丑恶,喜好善美。形容事非界线清楚
成语出处《新唐书·王珪传》:“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成语意思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成语意思见“蹇蹇匪躬”。
成语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张九龄在相位,有蹇谔匪躬之诚,元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
成语意思剪、除:扫除。扫除恶人与奸人。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0回:“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应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成语意思指谬误积久,败坏人心。
成语出处唐 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京师,诸夏之本也,将以观理,而豪猾时逾检;太学,明教之源也,期于变风,而生徒多堕业;列郡在乎颁条,而干禁或未绝;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风靡,积讹成蠹。”
成语意思指天真幼稚的儿童。骄,通“娇”。
成语出处明·文征明《耕渔轩倡酬名迹序》:“间有所存,其不为骄儿騃女为覆瓿之资者几何矣。”
成语意思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成语意思指当权者的亲信或被收揽作备用的人
成语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人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
成语意思喻识见玄远,超情越识。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朱子语类》卷七六:“如复其天地之心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此截断众流句。”
成语意思涓:细流;滴:水珠。很小的一点功劳。
成语出处唐 李世民《赐刘洎自尽诏》:“刘洎出自闾武,言行罕称,于国无涓滴之劳,在朕匪粉榆之旧。”
成语意思比喻亲属相残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唐 李贤《黄台瓜辞》:“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成语意思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成语意思指与别人争优劣,比高下。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张侍御启》:“竞短争长,无复此梦。”
成语意思吁天:呼天诉苦。形容悲痛诉说的样子
成语出处《尚书·召诰》:“以哀吁天。”
成语意思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成语出处明 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成语意思蹇谔: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风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矫然太当,尽其蹇谔之风。”
成语意思謇谔: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风
成语出处《晋书·裴秀传》:“骞素无謇谔之风,然与帝语傲。”
成语意思简括地说,长话短说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成语出处明 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成语意思敬:尊重;远:不接近;之:指对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