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兵家:军事家;势:情势。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成语出处《旧唐书·宪宗纪》:“胜负兵家常势,不可以一将失利,便沮或计。”
成语意思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不是这说贼三寸货强盗,那鼠腹鸡肠的心儿,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成语意思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 晏殊《煮茶》诗:“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成语意思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欢快的场合使人扫兴
成语出处宋·楼钥《次韵沈使君怀浮同梅花》:“毋庸高牙煞风景,为著佳句增孤妍。”
成语意思赏罚:奖赏和惩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清楚明白
成语出处《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赏罚分审,白黑著明。”
成语意思正确和错误非常分明。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成语意思指嗜酒好色,摧残身体。
成语出处《元史·阿沙不花传》:“而惟曲蘖是耽,妃姬是好,是犹双斧伐孤树,未有不颠仆者。”
成语意思守:遵守。遵守法令,奉行公事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常则要守法奉公理遮民,屏邪除佞进忠良。”
成语意思《新唐书 列女传 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后以“束发封帛”指妇女忠贞不渝。
成语出处《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
成语意思指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悼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 昭公四年》:“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
成语意思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学非而博,顺非而泽。”
成语意思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成语出处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成语意思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意思召:指两汉召信臣;杜:指东汉杜诗。召信臣与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行善政。称赞地方官政绩显赫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诗传》:“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成语意思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成语出处《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成语意思慎:谨慎;防:提防,防止;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错误或坏事刚萌芽时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成语出处《明史·王邦瑞传》:“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成语意思见“适逢其会”。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1回:“虽然姬昌之数偶验,适逢其时,岂得骤赦归国!”
成语意思谓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语本《礼记 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
成语意思会:时机。恰巧遇到那个时机。
成语出处唐 薛用弱《集异记 李子牟》:“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
成语意思覆:翻、倾倒。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成语出处唐·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水覆最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