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顺着风势行船。比喻趁着有利情势做事,用力小而收效大。
成语出处《豆棚闲话·空青石蔚子开盲》:“如今的人眼明手快,捷足高才,遇着世事,如顺风行船,不劳余力。”
成语意思胎发未干。用以指孩童之时。
成语出处《宋书 索虏传》:“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
成语意思赏罚:赏赐与惩罚;章:条理。赏赐与惩罚不按规章办事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27年》:“逐我者出,纳我者死,赏罚无章,何以沮劝,君失其信,而国无刑,不亦难乎?”
成语意思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成语出处宋 陆游《村居初夏》诗:“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成语意思《楚辞 九章 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王逸注:“言人刓削方木,欲以为圜,……以言谗人谮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圆”。把方的削成圆的。比喻改变忠直之性,随俗俯仰。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怀沙》:“刓方以为圆兮,常度未替。”
成语意思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成语出处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成语意思见“四分五落”。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成语意思形容分散零乱。
成语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成语意思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成语出处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
成语意思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 昭帝纪》:“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孟子 公孙丑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成语意思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
成语意思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成语意思鼹鼠的肚子,蜗牛的肠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
成语出处《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成语意思犹殊途同归。
成语出处《隋书·儒林传序》:“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成语意思富:丰富;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真个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午古。”
成语意思泛指势力强大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成语意思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敬璞传》:“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死。”
成语意思松涛清风,流水明月。形容景色优美或人才俊朗
成语出处唐·李世民《大唐三藏圣叔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岂能方其朗润。”
成语意思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成语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成语意思神:精神;夺:丧失。精神分散,志气丧失
成语出处《元史·张桢传》:“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