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成语出处《魏书 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成语意思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饮:含忍。形容强忍悲伤
成语出处《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成语意思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
成语出处《晋书 孙惠传》:“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成语意思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过理》:“宋王大悦,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
成语意思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成语出处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成语意思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成语出处明 贾凫西《木皮词 正传》:“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成语意思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成语意思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成语出处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成语意思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你生得桃腮杏脸,星眼蛾眉。”
成语意思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白兔记·诉猎》:“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讨是寻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料想苍天不负亏。”
成语意思心肠硬得像铁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成语出处唐 皮日休《桃花赋序》:“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
成语意思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成语意思犹言头上安头。比喻多余和重复。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云门山文偃禅师》:“诸和尚子,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著头。”
成语意思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成语意思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始从怀妊至孾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弃德背恩行不孝,贪声逐色纵心怀。”
成语意思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成语意思自己扯着头发。比喻自讨苦吃,自找麻烦。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这妮子更敢有四星,把体面妆沉,把头梢自领。”
成语意思见“头梢自领”。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老姑娘手把着头稍自领,索什么嘱咐叮咛。”
成语意思见“投梭折齿”。
成语出处唐·元稹《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成语意思见“投鼠忌器”。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台疏,圣意不择,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