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成语意思谓有学问懂道理。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成语意思借事物设喻。
成语出处元·杨载《诗法家教·讽谏》:“古人凡欲讽谏,多借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托物陈喻,以通其意。”
成语意思图:谋求;霸业:称霸。指谋求称王称霸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你这厮只是睦州一伙村夫,量你有甚福禄,妄要图王霸业,不如及早投降,免汝一死。”
成语意思图:图谋;轨:比喻法度。图谋做不法的事情
成语出处《会稽典录》:“休未至,涁欲入宫,图为不轨,召见官会议,皆惶怖失色,徒唯唯而已。”
成语意思亹亹:同“娓娓”,形容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也指说话、文章十分感人。亦作“亹亹不卷”、“亹亹不厌”。
成语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成语意思堂堂:盛大的样子。军容壮大的阵势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成语意思形容罪恶极大。
成语出处宋 苏轼《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
成语意思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成语意思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成语意思比喻贪吃的人。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
成语意思指针对疼痛部位医治,不追究病因。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被动应付,不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成语意思指高明的栽培技艺。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成语出处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成语意思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答邓明府》:“而所以诏学者,则必曰专志道德,无求功名,不可贪位慕禄也,不可患得患失也。”
成语意思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见“托物引类”。
成语出处明·王炜《书胡立三先生诗稿后》:“诗之为用,共托物连类,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
成语意思微:隐微。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
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成语意思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
成语出处《晋书·何充传》:“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
成语意思天下不会断绝人的出路,把人困死。比喻人虽一时处于绝境,但终归可以找到出路。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只是那东北上摇下一只船来。”
成语意思《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探丸借客”喻游侠杀人报仇。
成语出处《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
成语意思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