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挑拨:引起;挑动;离间:隔开、拆散;使人不和睦。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9回:“这个姓胡名福,最爱挑拨离间。”
成语意思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成语意思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成语出处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成语意思顶礼:头、手、足五体俯伏在菩萨足下叩拜;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礼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来形容对人崇拜恭敬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20回:“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
成语意思神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形容人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成语出处丁玲《梦珂》:“她居然很能够安逸的,高贵的,走过去握那少年导演的手,又用那神采飞扬的眼光去照顾一下全室的人。”
成语意思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成语意思煞:很;十分。费尽了心思。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中国现在记》:“办河工难除积弊,做清官煞费苦心。”
成语意思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成语出处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成语意思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
成语意思像是鬼神所为。形容技艺精湛高超;几乎不为人力所及。
成语出处清 屈大均《端州访研歌和诸公》:“年来岩底采无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成语意思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03回:“忽见由南往北来了数十头牛,大大咧咧地赶着牛,牛上骑着三个小孩子。”
成语意思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成语出处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成语意思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尔雅:文雅。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陈锡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成语意思形容小声说话。
成语出处《北史 隋 房陵王勇传》:“乃向西北奋飞,喃喃细语。”
成语意思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成语意思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成语出处清 李渔《意中缘 毒饵》:“虽然得些润笔之资,以助薪水,究竟这千疮百孔,那里补救得来。”
成语意思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成语意思悲天:悲叹时世;悯:哀怜;悯人:怜悯众人。对混乱的时世感到悲伤;对困苦的人民表示怜悯。
成语出处清 黄宗義《朱人远墓志铭》:“嗟乎!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
成语意思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汉 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立。”
成语意思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