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多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
成语出处清 刘鹗《老残游记》:“到了次日,老残起来,见那天色阴得很重,西北风虽不甚大,觉得棉袍子在身上有飘飘欲仙之致。”
成语意思心裁:心中的构思、设计。原指诗文的构思、安排独特新颖。现在泛指独自想出与众不同的办法来。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王弼注释《周易》,撇了象占旧解,独出心裁,畅言义理,于是天下后世,凡言《易》言,莫不宗之。”
成语意思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成语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成语出处《病玉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成语意思迎头一棍子。比喻受到严重警告或突然的打击。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一闻那僧问起玉来,好像当头一棒,便说道:‘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
成语意思像天和地那样永远存在。常言时间很长;永远不变。(多指双方关系)。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成语意思鞭:马鞭子;莫:不;及:够得上。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原意是说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为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成语出处清 昭槤《啸亭续录 魏柏乡相公》:“滇、黔、蜀、粤地方边远,今将满兵遽撤,恐一旦有变,有鞭长莫及之虞。”
成语意思巧:技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31回:“俗话说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读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连寄女都听会,所以随问随答,毫不费事。”
成语意思从中牵线,拉拢男女搞不正当关系
成语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5回:“实夫方知是拉皮条的,笑置不理。”
成语意思桀:凶暴;骜:马不驯良;驯:驯服。倔强凶暴不驯服。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成语意思费劲心血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题怀麓堂诗钞》:“孟阳于恶疾沉痼之后,出西涯之诗疗之,曰:‘此引年之药物,亦攻毒之箴砭,其用心良亦苦矣。’”
成语意思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成语意思心和手都非常灵巧。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
成语出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 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成语意思昧:隐瞒;金:原指金钱;现泛指钱物;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成语意思宁:宁可;缺:缺少;毋:通“勿”;不要;滥:过多。宁可空缺一些;也决不降低要求。也作“宁缺勿滥”。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
成语意思引;援解;引用;经:经书;据:依据;典:典籍。引用经典著作作为立论的依据。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成语意思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丑奴儿令》:“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掐也凄迷,梦向楼心灯火归。”
成语意思同“返朴归真”。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成语意思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成语意思屡次试验都不错。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迫上,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