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
成语出处《元史·郝经传》:“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凯觎神器,染指垂涎。”
成语意思责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胜任。常作谦词。
成语出处三国蜀 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成语意思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
成语出处唐 韩愈《原道》:“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成语意思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成语出处《梁书 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上。群儿皆竞之,泰独不取。”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李贤注引《孔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成语意思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成语出处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
成语意思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亲密无间
成语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成语意思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吕子约》:“恭兄文字状子已投之当路,如醉如梦,面前事尚不能管得,何可望以等。”
成语意思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成语出处《初刻白案惊奇》卷二五:“这些人还指望出张续案,放遭告考,把一个长安子弟,弄得的如醉如狂。”
成语意思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成语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忆夫》:“绿茵尽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难茂,柔枝嫩叶,多应人采揪。轻舒手,罗裙宽褪腰肢瘦。”
成语意思柔嫩的枝条。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成语出处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如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
成语意思给自己引来麻烦。同“惹祸招灾”。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非是咱起风波,都自己惹灾招祸。”
成语意思为祖先增添光荣。旧指光耀门庭。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见有甚好收场。”
成语意思见“日益月滋”。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重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比知而革之,则用力百倍矣。”
成语意思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成语出处《元史·食货志》:“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
成语意思见“日削月朘”。
成语出处《新唐书·萧至忠传》:“私谒开而正言塞,日朘月削,卒见凋弊。”
成语意思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兴盛。
成语出处清·王韬《瓮牖馀谈·西国印书考》:“明崇祯时,麻荫朱实立第一印书局,印器从英运至,其后日增月盛。”
成语意思喻指时间不断推移。
成语出处明·沈榜《宛署杂记·宣谕》:“日征月迈,寒暑衣褐。”
成语意思见“日削月朘”。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乞罢将官状》:“自转运使知州以下,白直及迎送之人,日朘月减,出入导从,大为萧条。”
成语意思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对人的爱护、容忍、原谅与帮助;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成语意思稍:稍微;毋:不要。稍微安静一下,不要急躁
成语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皓(带着那种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