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少:略微;安:安定;躁:急躁。稍微耐心点,不要急躁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9回:“愿少安勿躁!且待千秋军火到此,一探彼会内情,如有实际,再谋举事。”
成语意思毋:不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成语出处唐 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所为,少安无躁。”
成语意思稍稍安静,不要急躁。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吕医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
成语意思精神安定,气息凝集。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拿些姜汤灌他,他微微开口,咽下去了;又调些粥汤来灌他,弄了三四更天气,看看苏醒,神安气集。”
成语意思神:精神。指内心十分安定
成语出处金·王丹桂《洞仙歌·示门人》:“下虔心,苦志挫锐摧强;忘宠辱,自得神安气定。”
成语意思舍:放弃;就:趋,从。舍弃安逸而趋于危险。形容违背常情,不理智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延州逼近贼锋,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虽古人不逮也。”
成语意思指负载沉重而能到达远方。后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成语意思敝:破;枯:枯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费尽了唇舌
成语出处孙中山《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成语意思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成语意思亦作“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成语意思极力纠缠。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他还要抓空子逃跑。”
成语意思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成语意思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成语意思见“山崩地陷”。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成语意思说长道短,信口雌黄。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正在那里张家长、李家短,说白道绿。”
成语意思见“说白道绿”。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8回:“小肉儿,还恁说白道黑,他一个佛家之子,你也消受不得他这个问讯。”
成语意思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
成语出处《宋书 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
成语意思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成语意思善:好好地;甘休:情愿罢休。好好地解决纠纷,不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可比他得人心儿,他就肯善罢干休了?”
成语意思犹深沟高垒。
成语出处《晋书·蔡豹传》:“宜顿兵所在,深壁固垒,至秋不了,乃进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