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比喻书法拙劣、幼稚
成语出处唐·卢全《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成语意思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引申为不平常;特别。形容不平凡的岁月。
成语出处宋 廖行之《沁园春 和苏宣教韵》词:“峥嵘岁月,分阴可惜,一日三秋。”
成语意思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成语出处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惟嗢没斯精诚上达,天诱其衷。拔自狼居之山,愿拜龙颜之主,封章沥恳,指日誓心,不夺之诚,介如石矣。”
成语意思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成语出处《易·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
成语意思髯:两颊上的胡子;戟:兵器。胡子像戟一样坚硬。形容男子容貌威猛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丘:通“巨”,大;丘山:大山。重得像大山。比喻极其严重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若丘山。”
成语意思能看出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成语出处《晋书·贺循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成语意思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
成语出处汉 桓谭《新论 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成语意思杂然:纷纷地;许:赞同。纷纷地表示赞成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成语意思像弓弦一样正直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一》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成语意思少数敌不过多数
成语出处《晋书·李特传》:“连战二日,众少不敌。”
成语意思至:到。到死不改变
成语出处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内臣性贪苟得,至死不二,遂传为笑柄。”
成语意思齿:录用。一辈子不录用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成语意思至:到。到死都不变。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成语意思座:坐席。指在席上的受主人尊敬的客人,泛指受邀请的客人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8回:“出门方欲图生计,入室何来座上宾?”
成语意思哲:聪明。能识别人才是明智的
成语出处《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成语意思昭然:明白的样子;著闻:众所闻知。指明明白白,大家都知道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传》:“符瑞之应,昭然著闻。”
成语意思术:手段。指能识别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成语意思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祐传》:“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成语意思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成语出处《魏书·杨播传》:“若率众一临,方寸各乱,人人思归,则郡围自解。不战而胜,昭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