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濯缨:洗涤帽缨;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准备出仕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第35卷:“今大道既隐,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缨弹冠,谘诹荣贵。”
成语意思袒露左臂和右臂,以示偏护某一方。偏护一方为左袒,两不相助为不作左右袒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成语意思比喻相互扶助。
成语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虎厄沤河洛之间,分为二周围……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绝于天下,沿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
成语意思直言无讳。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视君国之危亡,故敢直言无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年兄宜直言无隐,某亦有肺腑相通。”
成语意思任意胡作非为。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20回:“吴主皓自改元建制,至凤凰元年,恣意妄为,穷兵屯戍,上下无不嗟怨。”
成语意思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成语出处南朝·陈·沈炯《祭梁吴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
成语意思形容罪恶极大。
成语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成语意思攸:所。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
成语出处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成语意思杖钺:手持黄色大斧,表示威力。比喻掌握兵权或镇守一方
成语出处《尚书·牧哲》:“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成语意思左右来回游移。比喻思想观点等游移不定
成语出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由于各种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的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
成语意思比喻文盲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0回:“到底是什么事?你们专捉弄我这睁眼瞎子啦!”
成语意思众人怨恨的目标。
成语出处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可见得我们就这大关的事不是好事,我这当督检的,还是众怨之的呢。”
成语意思徽、羽:古代音乐五音中的徵、羽二音;操:琴曲的一种。指音调高雅的琴曲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徵羽之操,不入鄙人之耳。”
成语意思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成语出处《晋书·周馥传》:“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
成语意思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成语意思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成语出处汉 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成语意思伊:是,此;戚:忧患。比喻自寻烦恼,自招灾祸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若公则自遗伊戚,可无庸诉也。”
成语意思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 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成语意思珠玉:比喻美好的姿容。比喻有容态、德才都超过自己的人在身边
成语出处宋·秦观《与李德叟简》:“其弊帚、焦尾两编文章,高古邈然,有二汉之风。今时交游中以文墨自业者未见其比,所谓珠玉在傍觉人形秽,信此言也。”
成语意思乐:欢乐。比喻善于体会物情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庄子曰:‘盆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