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按图:按照图形;索:寻找;骥:好马。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①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②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成语意思家人欢聚一堂;亲密友爱的乐趣。天伦:指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
成语出处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成语意思炯炯:明亮的样子。形容眼睛明亮有神。
成语出处晋 潘岳《秋兴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
成语意思。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毁坏或失去。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成语意思①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
成语出处晋 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成语意思呵:呼气。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成语意思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成语意思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泪流不止。
成语出处宋 马廷鸾《题汪水云诗》:“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
成语意思私:私下;背地里。指背着人悄悄地说话。
成语出处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时尚窃窃私语,未敢公然言之。”
成语意思萍:浮萍;是随风飘荡;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厥类植物。像浮萍随水飘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成语出处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成语意思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
成语出处元 刘壎《隐居通议 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成语意思随:顺从;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计算起来,也是吾生有限,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成语意思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成语意思迥然:差距很大的样子。大不相同;相差太远。形容彼此完全不同。
成语出处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文章古今迥然不同。”
成语意思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指态度庄重、严肃。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成语意思直率地讲话;毫不隐讳(讳:忌讳;隐讳)。
成语出处《晋书 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成语意思以:用;拿;继:继续连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地工作。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成语意思津津:兴趣浓厚。乐道:乐于谈论。形容很有味地谈论感兴趣的事。
成语出处清 钱学纶《语新》下卷:“风流贤宰,疾恶怜才,俱假文字为劝惩,邑人士咸津津乐道之。”
成语意思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成语意思开:解开;交:纠缠。不能解脱纠缠。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的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