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道:信念、主张。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成语意思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成语意思吹奏乐器。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亦作“调丝品竹”、“调丝弄竹”、“调弦弄管”。
成语出处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
成语意思乘虚攻击敌人要害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十样锦》第三折:“这一个田穰苴立兵书有智量,这一个下齐城捣虚批吭。”
成语意思像断了线的木偶,不能动弹。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六:“犹如断线偶戏,手足掸软,连话都无了。”
成语意思倒、逆:反常;行、施:做事。违反常规;违背情理的行为一般指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时代进步方向的行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意思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成语意思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八八引王隐《晋书》:“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
成语意思同“东迁西徙”。
成语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成语意思指到处张罗
成语出处《平妖传》第十回:“比及让了他罢了,又来东寻西觅,只恐还在左近,放心不下。”
成语意思比喻文笔酣畅,气势磅礴。
成语出处《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笔,拈在手中,便如龙飞凤舞,落在纸上,便如倒峡泻河,真有扫千军万马之势。”
成语意思抵:触;瑕:瑕疵,缺点;陷:攻破;厄:迫害。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答问》:“蹇浅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成语意思形容行走艰难。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试笔》套曲:“看俺这曲脊是腰,手颤头摇,言语刁骚,衣履鏖糟,行动处东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
成语意思指到处张罗。
成语出处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以大不逮之财而日行勉强支持之事,东挦西扯,忧苦莫当。”
成语意思得:得到。得到新的,忘掉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前腔八首》:“得新忘旧,到前丢后,妄想处一味骄矜,满意时十分驰骤。”
成语意思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成语出处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此人之果为谁,及其抵英国后之一举一动,本使馆洞悉无遗。”
成语意思见“担雪塞井”。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智海平禅师法嗣·净因继成禅师》:“大似担雪填井,傍若无人。”
成语意思本指讲经辩难时,辩胜者夺取他人的坐席。后指见解高明,议论超过当代名流,压倒众人。亦作“夺戴凭席”。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成语意思见“担雪塞井”。
成语出处《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哥哥每担雪填河。”
成语意思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成语出处宋·张商英《素书》:“多许少与者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