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成语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成语意思德轻得象羽毛一样。谓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成语意思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成语出处《吴子·料敌》:“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成语意思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成语出处《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成语意思但:仅,只。就愿意这样
成语出处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成语意思掉:原意为摇摆;现只表示一种动作;无实义;轻心:漫不经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成语意思明显地出现好转的样子(多指焕散的工作或觉重的疾病)。
成语出处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皖省惟英、霍有零贼,余亦肃清,南中军务,大有起色。”
成语意思大言:夸大的言辞。说大话欺骗别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成语意思独具流传久远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专长或优点,可以流传千古。
成语出处清·张履《学箴示诸生》:“何穷何通?何得何丧?独有千秋,斯志必抗。”
成语意思蛩:蟋蟀;凄:悲伤。比喻哀怨凄凉的思念之情
成语出处清·孙麟趾《金缕曲·定庵将归托寄家书赋此送别》词:“蝶怨蛩凄书不尽,只封将泪点教君寄。”
成语意思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
成语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且划策,弹雨枪林,木坏山隤,江城付动灰。”
成语意思玉:贵物。钩:贱物。比喻一切大小窃取之事。
成语出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清吏条陈》:“盛宣怀不过邮传部大臣耳,倘使处于总协理大臣地位,则盗玉窃钩,何事尚不可为。”
成语意思具有流传久远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专长或优点。同“独有千秋”。
成语出处清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七:“唐之李义山(李商隐)、宋之黄涪翁(黄庭坚),皆杜法也。先生撮在此一首中,真得其精微矣。方翁(陆游)、道园(虞集)皆未尝有此等议论,即使不读遗山诗集,已自可以独有千古矣。”
成语意思形容明明白白,确确实实。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怕不待的一确二,早招承死罪无辞。”
成语意思明明白白,确确实实。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9卷:“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
成语意思《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玄英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后因以“代越庖俎”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成语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玄英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
成语意思指相互戏虐,闲扯说笑。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这妇人)常和从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成语意思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成语出处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官人每不在家里快活,也这般披星戴月生受。”
成语意思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
成语意思堕:落下。落入迷茫的云雾中间。比喻迷惑不解。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