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强盗也有强盗的一套道理;做强盗的人;有时也讲道义。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谓情人私相约会。
成语出处唐 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成语意思见“恫疑虚喝”。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明矣。”
成语意思指做成某事或实现某种愿望的可能性很大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五回:“我想他觉得坏,只怕倒合了那些大考官的胃口,倒大有希望哩!”
成语意思《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
成语出处《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成语意思谓任意指责别人。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成语意思谓到处恳求请托。
成语出处《歧路灯》第八四回:“王象荩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条例,东央西浼,托产行寻售主。”
成语意思大言:夸大的言辞;骇:惊扰。说大话吓唬人
成语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觑见俺似婴孩,大言相骇。”
成语意思虚张声势,恐吓威胁。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洞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
成语意思同“东游西荡”。
成语出处《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四人帮’横行时,有些学生基本上不上课,东游西逛,学得‘油腔滑调’。”
成语意思谓到处恳求。
成语出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口里虽如此说,心中割舍不下,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只是夜里不进院门了。”
成语意思谓飘泊无定。
成语出处《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
成语意思形容走路不稳。比喻容易动摇、不坚定。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8回:“只见那边妖妇妖尼,笑吟吟的将拂子东摇西摆。”
成语意思指到处游荡,不务正业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
成语意思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成语出处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成语意思大:大数;衍:演;大衍:指运用大数来演卦。指五十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
成语意思得意:称心如意。因非常称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
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答有恒先生》:“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
成语意思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苑 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成语意思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