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成语意思阿:曲从,迎合。曲意顺从以博取他人的欢悦
成语出处《金史 本纪第六世宗》:“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
成语意思阿世:曲意迎合世俗;取容:博得别人的欢心。迎合世俗,取悦于人
成语出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至叔孙通,则正以曲学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仪,知典礼也。”
成语意思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成语出处《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成语意思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成语意思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南朝 梁 任昉《求为刘献立馆启》:“贫不陨获其心,穷不二三其操。”
成语意思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成语意思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成语意思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成语意思表示敬意
成语出处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外人之额手加礼者,今且相与鄙夷。”
成语意思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
成语出处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如其《民政》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成语意思驰:废弛。因恩情深厚关系密切而不执行法纪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乃恩深法驰,背道寒盟,瘏口罔闻,剖心难谅。”
成语意思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5回:“倘出此关,不啻恩同再造。将来如有出头之日,莫非伯伯所赐了。”
成语意思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成语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
成语意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成语意思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
成语出处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成语意思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犹恩重如山。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成语意思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成语意思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