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成语出处《晋书 向秀传》:“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成语意思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成语出处《诗经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成语意思掎:拉住;这里指拉住腿;角:鹿角。指抓住角。形容兵分两路相互配合;形成夹击或牵制的态势。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成语意思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相约为犄角之势。”
成语意思斤斤:拘谨的样子。谨小慎微,自求无过。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锦瑟》:“生斤斤自守,不敢少致差(蹉)跌。”
成语意思谓拯救饥饿和危急中的人。
成语出处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除暴安良,乃革命真谛;救饥拯溺,实吾辈天职。”
成语意思指吃苦耐劳、朴实节俭的作风。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成语意思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成语出处《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成语意思解脱苦难,消除灾祸。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
成语意思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成语出处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成语意思一声接一声地诉苦。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你看那众和尚,搬箱抬笼,抢桌端锅,满院里叫苦连天。”
成语意思矜夸:夸耀自己的长处;凌:欺凌,侵犯。自尊自大,欺凌上级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孙楚矜夸凌上,陆机犯顺履险。”
成语意思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成语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成语意思交:一齐,同时;交口:众口一辞;荐:推举。异口同声地推荐和赞扬
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成语意思谓缄默不言。
成语出处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成语意思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成语出处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成语意思撅:挖。掘深坑。比喻设计害人
成语出处元 曾瑞《斗鹌鹑 风情》:“抡的柄铜揪分外里险,撅坑撅堑。”
成语意思交:一齐,同时。饥渴一齐袭来
成语出处清·纪昀《滦阳消夏录·齐舜庭》:“昼伏夜行,窃瓜果为粮,幸无觉者,一夕饥渴交迫,遥望一灯荧然。”
成语意思解救众人的痛苦和灾难。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救难观世音。”
成语意思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