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成语出处《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成语意思淑:善良;贞:坚贞;亮:诚信质直。品质善良,为人诚信质直
成语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成语意思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成语出处《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成语意思肱:胳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今闻老爷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国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
成语意思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成语出处《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成语意思桑梓:种在宅院的桑树、梓树。指故乡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成语意思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成语出处《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成语意思顺:依顺;成:成功;逆:违背。顺从他的就能成功,违背他的定要失败
成语出处宋·朱熹《寄陈同甫书》:“然区区鄙意,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
成语意思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成语出处《战国策 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成语意思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后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成语出处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
成语意思畀:给与。原指那种好搬弄是非的人,要把他扔出去喂豺狼虎豹。形容人民群众对坏人的愤恨。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成语意思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成语意思挺拔:直立高耸。形容特立超群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史·沈辽传》:“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尚友,傲睨一世。”
成语意思指罪证确凿;定的案像山那样不能推翻。案:犯罪的纪录或结论。
成语出处明 孟称舜《郑节度残唐再创》第一折:“辘辘的似风车样转,道不的铁案如山。”
成语意思奥:深奥;隐:秘密。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卷:“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成语意思苟且:得过且过;偷安:贪图安逸。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
成语出处宋·苏轼《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其幸存者,亦皆偷安苟且,不为子孙长久虑。”
成语意思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成语出处三国魏·钟会《移蜀将吏士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俱碎。”
成语意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成语出处《孙卿子》:“孔子对鲁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不危焉。’”
成语意思胝:手掌或脚掌上的老茧。指卖狗皮膏药骗人
成语出处《厅史》:“昔人有以胝足之药售于市者,辄揭扁于门曰:‘供御。’”
成语意思手泽:为手汗所沾润。指先人遗物。
成语出处《礼记 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