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成语意思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成语意思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成语意思老态:老年人的体态;龙钟:行动不灵活。形容年老体衰;动作迟缓。
成语出处宋 陆游《听雨》:“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
成语意思亦:也;步:行走;趋:快走。原指学生紧紧追随老师;后来形容处处模仿或一味地追随他人。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成语意思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协:合。
成语出处《梁书 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成语意思相提:相比;相对照;并:一起;并列;论:谈论;对待。把两个人或两件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成语意思无:没有。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
成语出处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成语意思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成语意思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成语出处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成语意思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成语意思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成语出处《宋史 乔行简传》:“借纳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阴险巧佞之奸,日积月累,气势盖张;人主之威权,将为所窃弄而不自知矣。”
成语意思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竿骑在裆下做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成语出处唐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成语意思形容说话做事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成语意思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成语意思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临济宗 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成语意思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成语出处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成语意思家园被毁;亲人死亡。形容家庭惨遭不幸。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元安禅师》:“师曰:‘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成语意思高:大声地;阔:广阔。指志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多含褒义。也指大发议论或不着边际地谈论。多含贬义。
成语出处唐 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成语意思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成语出处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