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震:震动;铄:照亮。震动和照亮大地。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某一事件令人惊骇
成语出处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17节:“吾敢信卷土重来之机会,震天铄地之奇观,其决不远也。”
成语意思指着天说到地。形容无所不谈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6回:“那媒人指天说地,叫屈称冤。”
成语意思形容数量多。形容来势凶猛,弥漫充满于天地之间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只见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
成语意思形容极力刮削搜刮。
成语出处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若不是针头削铁将身惫,只怕你刀头餂蜜将人害。”胡士莹校注:“形容刮皮刻薄之至。为旧时俗语,明代已有之。《一笑散·夺泥燕口》:‘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成语意思说话和善,居心不良。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着,脚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全占了。”
成语意思见“针头线脑”。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只有晁夫人是个不肯忘旧、念人好处的人,凡是便人回家,不是二两,就是一两,再少也是五钱,分外还有布匹鞋面、针头线脑之类。”
成语意思形容竭力思索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谡如见大家都不依,只得抓头挖耳的思索。”
成语意思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成语出处清 李渔《玉搔头 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
成语意思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大帅连这句俗语还不知道吗。”
成语意思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成语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老话头:不怕官,只怕管。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只得要将铜钱银子出去打点。”
成语意思见“左图右史”。
成语出处明·郑棠《长江天堑赋》:“桂楫兰舟,左图右书。”
成语意思驰名:名声远扬。名声传遍了国内外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驰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调》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改做‘倾城名士两相欢’了。”
成语意思形容居室、器物等长期封存而无人过问。
成语出处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余录其《浪淘沙》云:‘春到凤城中,游运方通,闲来指点过桥东。记得当时心醉处,蛛网尘封。’”
成语意思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成语意思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成语意思犹肆无忌惮。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承辉做了帐房,一切上下人等,都是自己牙爪,是恣无忌惮的了。”
成语意思中西合璧。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成语意思毡袜、裹脚、靴子,都是穿在脚上的东西。比喻彼此都一样。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而今这银子我也不问是你出是他出,你们原是毡袜裹脚靴,但须要我效劳的来。”
成语意思溺:落水者;危:危乱,指动乱中的国家。拯救、帮助受难的百姓和动乱中的国家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3回:“岂有论道经邦之志,全无拯危扶溺之心。”
成语意思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
成语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