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以:用;拿;偏:片面;一方面;概:概括;全:全部;全面。以片面代替全面。
成语出处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成语意思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成语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接着便是来势汹汹地展开了追查一封写给党中央的所谓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牵扯到我。”
成语意思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成语意思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也作“火上加油”。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你只该劝你那丈夫便好,你倒走将来火上浇油。”
成语意思上天做主成全的男女结合。形容婚姻美满称心。也可用来指自然形成的聚合或天然的搭配的亲密关系。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成语意思比喻凶悍的妇女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那人夫妻两个,亦是江湖上好汉有名的,都叫他做菜园子张青,其妻母夜叉孙二娘,甚是好义气。”
成语意思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成语出处唐 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成语意思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出处唐 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成语意思指死去
成语出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乃归未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
成语意思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成语意思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成语出处《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成语意思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成语意思比喻单纯地照样子模仿;也作“依样葫芦”;“比着葫芦画瓢”、“照葫芦画瓢”。
成语出处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成语意思劫:劫数。佛教指大灾难。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灾难。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那两个是船家将钱觅到,也都在劫数里不能逃。”
成语意思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成语出处《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成语意思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成语出处《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语意思顺:方便。指顺手把羊牵走。比喻顺便利用可乘之机施展手法或手腕。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郑玄注:“用右手便。”
成语意思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成语出处《四川文学》:“探信的匆匆赶回来,说敌人已经退去,大家才卸去千钧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成语意思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成语意思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