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假心假意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一折:“想当日,楚屈原,假惺惺醉倒步兵厨。”
成语意思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成语出处《杨家将演义》第40回:“六郎谢恩而退,归至府中,思忆孟良、焦赞,怏怏不乐。”
成语意思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进行;教:教育。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成语出处《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成语意思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成语意思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成语意思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成语出处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六回:“先颁发一篇檄文,说得堂堂正正,慷慨淋漓。”
成语意思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意思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将士立下战功。后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成语意思甚:很;了了:明白。对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成语出处《北齐书 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
成语意思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语意思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成语意思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成语意思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成语意思迎头一棍子。比喻受到严重警告或突然的打击。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一闻那僧问起玉来,好像当头一棒,便说道:‘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
成语意思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成语意思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成语出处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
成语意思形容勇猛地、无畏地一直向前进(一往:一直向前进;无前:前面没有东西能阻挡)。
成语出处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成语意思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
成语出处罗广斌《红岩》第三章:“还有几个很少上班的女同事,都是凭裙带关系进厂的交际花一般的女人。”
成语意思见“迥然不同”。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
成语意思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