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同“无偏无党”。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王者无外赋》:“令出惟行,宁分乎远者近者;德广所及,但见乎无党无偏。”
成语意思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卓有成就
成语出处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示之以文德,陈之以武功。所以夜户不扃,所以重门罢柝。”
成语意思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老儿也似这般烦恼的无颠无倒,越惹你揉眵抹泪哭嚎啕。”
成语意思天下都没有对手。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则无敌于天下。”
成语意思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成语意思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成语出处《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成语意思违逆自己的恩人,有负其往日情义,使之受到伤害
成语出处《南齐书·扶南国传》:“永不恭从,违恩负义,叛主之愆,天不容载。”
成语意思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恩:恩惠;负:违背;义:情义。
成语出处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成语意思形容微笑的样子。
成语出处《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泄而去。”
成语意思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成语意思见“无恶不作”。
成语出处《百喻经·诈言马死喻》:“然杀众生,加诸楚毒,妄自称善,无恶不造,如彼愚人。”
成语意思犹忘恩负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
成语意思见“无恶不作”。
成语出处《隋书·杨秀传》:“嫉妒于弟,无恶不为,无孔怀之情也。”
成语意思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成语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七卷:“贾后为恶不悛。”
成语意思有威仪而不凶猛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成语意思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成语出处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成语意思传之万世的不朽功业
成语出处唐·王勃《三国论》:“不能恢崇万代之业,创建七百之基。”
成语意思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意思犹无地自容。
成语出处《宋书·刘堪传》:“合门惭惧,无地自处。”
成语意思犹无地自容。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