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见“帏薄不修”。
成语出处宋·张师正《倦游杂录》:“时侯叔献死,其妻帏箔不修,丞相表其事而斥去。”
成语意思帐薄:帐幔和帘子,古代用以障隔内外;修:整饬。男女不分,内外杂沓。指家庭生活淫乱。
成语出处西汉 贾谊《新书 阶级》:“坐污秽男女无别者,不谓污秽,曰:‘帷薄不修。’”
成语意思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成语意思迷蒙渺远。喻相距之遥远。
成语出处宋·冯取洽《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桃花赋》词:“玄都观里应遗恨,一抹断烟残缕。愁望处。想雾暗云深,忘却来时路。”
成语意思见“问安视膳”。
成语出处宋·陈亮《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
成语意思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成语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成语意思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成语意思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成语出处《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成语意思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成语意思失:失误,差错。一万次中也不会失误一次。形容非常有把握。亦作“万不一失”、“万无一失”、“万无失一”。
成语出处《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成语意思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指忍苦孝亲
成语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
成语意思形容种类多,差别大。
成语出处《大唐善导和尚集 证集序》:“说一切诸法,千差万别,如来观音,历历了然。”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成语意思指地位高了,就会骄傲。
成语出处《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成语意思韦布:粗陋衣服;匹夫:平民。泛指平民百姓
成语出处明·陆采《怀香记·托婢传情》:“小姐是金屋阿娇,瑶台仙子,小生乃草莱下士,韦布匹夫,比而论之,真是个天渊殊判,薰莸相远。”
成语意思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成语意思犹舞文弄墨。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
成语意思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成语出处南朝 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辞》:“思君厚德委入山,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
成语意思本:农业;穑:收割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成语出处宋·苏轼《商鞅论》:“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成语意思卧冰:晋王祥卧冰求鱼事母;哭竹:楚人孟宗天寒求笋。指对父母十分孝顺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成语意思苦海:比喻极困苦的环境。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成语出处明·许三阶《节侠记·订访》:“打破了几座愁城,跳出那无边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