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见“夙夜匪懈”。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统》:“其勤公家,夙夜不解。”
成语意思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成语出处汉 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成语意思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
成语出处唐 杜甫《负薪行》:“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成语意思时机和命运不佳。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先对莫翁道:‘寄儿蒙公公相托,一向看牛不差。近来时运不济,前日失了两牛,今蹇驴又生病,寄儿看管不来。’”
成语意思①形容运输迅疾。②以喻偷漏。
成语出处宋·陆游《洞霄宫碑》:“一旦告成,金碧之丽光照林谷,钟磬之作声摩云霄,见者疑其天降地涌而神运鬼输也。”
成语意思日夜勤劳;不怠惰。夙夜:早晚;匪:不;懈:松懈;懈怠。
成语出处晋 司马彪《续汉书》:“熹为卫尉,尽心事上,夙夜匪懈。”
成语意思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成语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成语意思见“夙夜匪懈”。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成语意思打头逆风
成语出处唐·司空曙《留卢秦卿》诗:“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成语意思犹三人成虎。
成语出处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成语意思见“随遇而安”。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
成语意思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成语意思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 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 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成语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成语意思志:志向,意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27年》:“伯有将为戳矣,诗以道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成语意思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成语意思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成语意思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
成语意思芟:删除杂草;芟夷:削平;难:灾难。削平大乱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成语意思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成语出处《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成语意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