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成语出处汉 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成语意思增添树的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加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使之走样。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黄子耕书》:“生出重重障碍,添枝接叶无有了期,要须认清本意,而就中看得许多曲折。”
成语意思在画好的树上又添枝加叶。比喻在事物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渲染;添加了原来没有的内容。也比喻捏造、夸大事实。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黄子耕书》:“生出重重障碍,添枝接叶无有了期,要须认清本意,而就中看得许多曲折。”
成语意思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的地方。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
成语出处《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成语意思形容头脑发胀;脚下无力。比喻轻重倒置;基础不稳固或事物上下部分不协调;不平衡。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成语意思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成语出处《后汉书·班畸传》:“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成语意思童子:小孩子。小孩子懂得什么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成语意思见“贪赃枉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成语意思探索幽隐,求取深意。语本《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成语意思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成语意思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成语出处《左传 文公十八年》:“流四凶族,浑敦、穷奇、寿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成语意思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成语出处《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成语意思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成语意思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比喻毫无根据的谣言,说的人多了,让人信以为真
成语出处南朝·宋·臧质《举兵上表》:“蔽于流议,投杼市虎,成于十夫。”
成语意思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全相平话·七国春秋》:“齐为无道,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
成语意思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成语意思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指直言敢谏。
成语出处《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
成语意思指由皇帝亲自考试录取的第一名儒生
成语出处宋·岳珂《桯史·天子门生》:“卿乃朕自擢,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
成语意思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梳妆打扮。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企图掩人耳目。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4卷:“其妻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那富家郎君。”
成语意思推:推求;明:阐明。指推求阐明宗旨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5卷:“其道经焉,推宗明本,穷玄极妙,总众枝于真根,摄万条于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