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武帝纪》:“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
成语意思形容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
成语出处宋·范成大《玉楼春》词:“蓝桥仙路不崎岖,醉舞狂歌容倦客。”
成语意思谓彰明往事,考察未来。语本《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孔颖达疏:“往事必载,是彰往也;来事豫占,是察来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来,观察来事也。”
成语出处语本《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孔颖达疏:“往事必载,是彰往也;来事豫占,是察来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来,观察来事也。”
成语意思在味觉和嗅觉上极令人喜欢的食物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成语出处《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成语意思早晨闻道,晚上可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并序》:“朝闻夕没,先民所思,何用诔德?”
成语意思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成语出处《晋书 周处传》:“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涂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成语意思郑卫:春秋时郑、卫二国;桑间:在濮水之上。指淫秽的亡国之音
成语出处秦·李斯《上书秦始皇》:“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成语意思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成语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成语意思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贺方回‘淡黄杨柳带栖鸦’、秦处度“藕叶清香胜花气”二句,写景咏物,可为造微入妙。”
成语意思形容生活舒适安逸。
成语出处宋·楼钥《早起戏作》诗:“枕稳衾温梦不回,闲居不怕漏声催。”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
成语出处《梁书 儒林传 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成语意思咨嗟:赞叹。左顾右看,不停地赞美。形容感触颇深。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成语意思见“追亡逐北”。
成语出处《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成语意思作威:横行霸道;作福:奢侈享乐。原指国君专行赏罚;独揽威权。现形容耀武扬威;横行霸道。
成语出处《尚书 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语意思指文武并用
成语出处唐·李咸用《远公亭特丹》诗:“左文右武怜君荣,白铜碮上惭清明。”
成语意思濯:洗。洗去污垢,激扬清澈。比喻扬善除恶。
成语出处《南史·范泰传》:“臣昔谬得待罪选曹,诚无以濯污扬清。然君子之有智能,犹鵷凤之有文采,俟时而振羽翼。何患不出云霞之上?”
成语意思尊:尊重。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懂的道理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