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想赶快达到目的,不经仔细考虑或准备就急于行动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急躁冒进或保守,都是不按实际情况办事,都是主观主义。”
成语意思赍:怀抱着,带着;没: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成语意思指施禁则止,出令则行。同“令行禁止”。
成语出处清魏源《叙》:“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
成语意思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
成语出处《南史·张融传》:“延俊从父兄宣明二子景鸾、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
成语意思犹言群集纷至。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自登甲科、入仕版,蛇神牛鬼麇至沓来。”
成语意思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成语出处《尸子·广释》:“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成语意思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盖闻中国至仁,德洋恩普……举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成语意思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成语出处《战国策·越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马相食。”
成语意思继:继承;述:陈述。继承先人之志以言事理政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第一卷:“一旦用王浚,唾手可行,故天下始一于晋。夫可谓继志述事之主。”
成语意思为人处事小心谨慎。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事君慎始而敬终。”
成语意思见“谨终如始”。
成语出处明·解缙《瑞应歌辞序》:“谦恭抑畏,谨终慎始,巍巍蔼蔼,不可悉记。”
成语意思谓提高民族素质。
成语出处清·张鹤龄《法人篇》:“且变法之后,而人亦有与之俱变者,此进种善群之公例,而其效有操券决也。”
成语意思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思慕: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举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成语意思脚大鞋小,切断脚趾去适应鞋子的大小。比喻勉强凑合或无原则的迁就
成语出处刘师培《补》:“若强为之解,徒见其截趾适履耳。”
成语意思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成语出处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成语意思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成语出处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成语意思具:同“俱”,全;瞻:视;所归:所向。为众人所敬慕、瞻仰
成语出处《荀瑁别传》:“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其非人。”
成语意思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一时忽然静中思动,因命牡丹、兰花众仙子看守洞府,去访百草仙子,不意适值外出。”
成语意思沙场:战场。比喻久经锻炼有经验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灵云志勤禅师》:“久战沙场,为什么功名不就?”
成语意思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睿闻知两处危急,举止失措,甚是惊慌。”